华夏姓氏文化 2022-09-16 13925
编语:现在很多家长只注重对孩子的文化知识教育,而忽略了家风教育,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家风,影响着一个人的品质和行为。今天,我们给大家分享苏颂的优良家训。
苏颂
苏颂(1020-1101年),字子容,泉州同安(今属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人。庆历二年(1042年)中进士,一生从政五十六年,历经五朝,历任刑部尚书、吏部尚书,官至宰相,身后追谥“正简”。
苏颂好学,对经史九流、百家之说,乃至算法、地志、山经、本草、训诂、律吕等学皆有所涉猎,是中国古代杰出的科学家、天文学家、天文机械制造家、药物学家。苏颂主要贡献在于科学技术方面,尤其是医药学和天文学方面。他领导制造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钟“水运仪象台”,被誉为“钟表的鼻祖”,开启近代钟表擒纵器的先河。李约瑟称苏颂为“中国古代和中世纪最伟大的博物学家和科学家之一”。苏颂的代表著作有《本草图经》、《新仪象法要》、《苏魏公文集》等。
苏氏家规家训
苏颂的才学和官德都得益于家庭的教育和培养,因此苏颂本人十分注重治家,他持家以孝、治事以公,奉行耕读为本、诗礼传家。为了教育子孙,撰写家训诗《感事述怀五言百韵以代家训》,告诫子孙“操守不坚纯,久必成缁磷”。后来,他的长孙苏象先又根据祖父苏颂的生平事迹及平日教诲之言编撰成一部专门的家训著作《魏公谭训》。
在《魏公谭训》里,苏颂以自身的经历和社会经验教育子孙们如何孝敬尊长,如何爱护弟妹,如何敦亲睦族、孝悌传家,训诫子孙就学宜早、广泛涉猎,“人生在勤,勤则不匮”,在注重勤学博学的同时,苏颂不忘教育子孙“道德为先,文华次之”,“国家取士,行实为先”。
水运仪象台
苏颂主持创制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钟——水运仪象台,被誉为“钟表的鼻祖”。他主持编著了我国古代药物学巨著《本草图经》。他精通经史百家学说,被称为“中国古代和中世纪最伟大的博物学家和科学家之一”。庆历二年(1042年),苏颂登进士第。他一生从政五十六年,历经五朝,官至宋哲宗朝宰相。去世后被追谥为“正简”。
苏颂出生在“七世仕本朝”的闽南望族,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他勤奋好学,聪颖过人,五岁即学习《孝经》、《尔雅》和古今诗赋,并皆能背诵。苏颂的父亲曾亲自手书《中庸》,让其熟读,陶冶性情。直到退职还乡时,苏颂还妥善地保存着这篇手书。
苏颂一生非常注重学习,知识面极广,在许多领域造诣颇深,特别是在医药学和天文学方面,成就卓越。他认为这些很大程度上都得益于家庭的教育和培养。为了更好地教育子孙,他撰写了家训诗《感事述怀五言百韵以代家训》。后来,他的长孙苏象先又根据祖父苏颂的生平言行事迹及平日教诲之言编撰成一部专门的家教著作。
这本书叫《魏公谭训》。苏颂家教的最大特点,它标准高,叫做“行完学富”。“行完”就是道德要完美,“学富”就是学识要宏富。苏颂本身就是这样做的,他在医药、天文、机械各个方面都达到了他那个时代的高峰。
《魏公谭训》对子孙的读书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一是要广读博学。知识面宽广,不仅能使人有多方面的成就,而且还可以触类旁通,理解事物更深透。因此,他经常教育子孙要广泛涉猎,达到“学富五车”的标准;二是学贵于勤,强调“人生在勤,勤则不匮”,告诫子孙要抓紧时间,勤奋学习,甚至形象地把抓紧时间比喻为雄猛的飞禽走兽捕捉食物一样,说“时哉!不可失也。”
苏氏一族对科技教育是十分重视,苏颂的祖母陪嫁里头就有关于天文仪器这样的陪嫁,这个在封建时代是非常罕见的。另外,苏颂16岁的时候他父亲给他出了个命题作文,就是科技的课题。苏颂接受了祖母和父亲的科技教育,他对他自己的子孙也进行科技教育。
在注重勤学博学的同时,苏颂不忘教育子孙“道德为先,文华次之”、“国家取士,行实为先”,为人品正行端才是最重要的。他借用唐代的家教实例警示子孙。唐代有卢、柳两家,均善教子。卢氏因忽视德行,自取祸败,家族衰微。而柳氏,坚持道德为先,家族延续。苏颂在“家训诗”中亦告诫子孙,“操守不坚纯,久必成缁磷”。
苏氏的家训,其中最重要的是倡导“处世以恭”“以孝为主”,对我们后世影响太深远了,我们苏氏子孙都是秉承这个两个家训来持家立业。
“身教重于言传”是苏颂家教思想中最值得后人学习的,苏颂要求子女做到的,他自己必先做到。苏颂的父亲想让苏颂荫补京官,苏颂断然拒绝,跪地乞求道:“愿励志科举,不从门荫。”他还劝自己的两位弟弟,凭自己的才能考取,而不靠父辈的门荫为官。
《魏公谭训》还告示子孙,“处事必公”、“为官必廉”。苏颂因为自己“不从门荫”,所以入仕后,在选人用人上决不徇私舞弊,始终遵循典章制度,根据官员的优劣决定是否升迁,不论亲朋故旧,一视同仁。他还指导地方官强调道德的教化作用,“惠爱于民此最亲”,让人民安居乐业。
苏颂平生为朝廷荐举了许多人才,但从不收受“苞苴”(赠礼),为官清廉节俭,亦堪称仕林师表。苏颂的外祖父曾经赠诗给他:“妇翁清白传儿女,莫把珠玑缀绮罗。”苏颂常引以为戒。任馆阁校勘九年,他以薄俸养家族及近亲数十人,“妻子衣食常不给”,有客上门,竟“不能备一酌”。苏颂任宰相时,“赡给常苦不足”,为了节用,他常常用裁下的碎纸片写字,并教育子孙们牢记于心,见诸于行。苏颂故去后,吊唁赴丧的官员们来到堂堂大宋宰相的府第,看到的却是一所“仅蔽风雨,四方无尺椽寸土”的简陋住宅,无不唏嘘不已。
春秋代序,千年已往,正简流芳,史为传颂。《魏公谭训》是苏颂留给后世的一份丰厚的精神财富。时至今日,依然指引着苏氏后人,在人生的道路上重德远志,勤学笃实。
中国传统的家风、家训,延续的是家族的历史和规范,积淀成为一种价值观,最终传承的是特定的历史文化。姓氏图腾和您一起分享更多的中国名门家规家训。
姓氏文化 2022-09-14
姓氏文化 2022-09-14
姓氏文化 2022-09-14
姓氏文化 2022-09-16
姓氏文化 2022-09-16
政策法规 2022-09-14
节日祝福 2022-09-10
政策法规 2022-09-14
政策法规 2022-09-14
政策法规 2022-09-14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